你的位置:

恒达注册 > 业务范围 >

  • 书法界称得上最标准的草书,被誉为是草书界的“无上范本”!

    发布日期:2024-08-23 23:30    点击次数:79

    在草书圈里,有一则令人忍俊不禁的小故事。张丞相(即张商英,北宋人,宋哲宗时官至宰相)喜爱书写草书,却技艺不精。一日得佳句奋笔疾书,字迹潦草满纸。侄儿抄录时遇笔画怪异处询问,张丞相竟也辨认不出,还责骂侄儿不早问致其遗忘。这看似荒诞的情节,却也从侧面反映出草书那独特而神秘的魅力。

    图片

    草书,作为汉字的一种字体,以其独特的形态和韵味在书法艺术中独树一帜。草书的特点可谓丰富多样。它是笔画省略、结构简便的书体,以点画作为基本符号来代替偏旁和字的某个部分,具有极高的符号化特征。同时,草书的笔划之间、字与字之间相互连带呼应,便于快捷书写,更能表达书者的情感。

    图片

    草书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,充满了曲折与辉煌。早期草书与隶书平行,称为隶草,夹杂着篆草的形体。而章草作为草书发展的重要阶段,在汉魏之际极为盛行。它是早期限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,波挑鲜明,笔画钩连呈“波”形,字字独立,字形遍方,笔带横势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章草进一步“草化”,脱去隶书笔画行迹,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,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,演变成了今草。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,到了唐代,今草写得更加放纵,笔势连绵环绕,字形奇变百出,成为了狂草。

    图片

    草书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,承载着无数书法家的情感与智慧。从汉代草书的初步形成,到东晋时期草书的繁荣,再到唐代狂草的巅峰,每一个阶段都有着独特的风貌和价值。而在这其中,当属王羲之的《十七帖》为翘楚,是草书中的经典之作,也曾是唐太崇所珍藏的最佳法帖之一。

    图片

    《十七帖》是王羲之在公元 347 - 361 年,即其 44 岁至 58 岁的 14 年间写下的 17 封书信组成,总计 943 字。此帖因卷首由“十七”二字而得名。自梁武帝时期,王羲之在书坛的地位已然确立,其法帖备受推崇,皇家内库广泛搜集。唐太宗年间,对王羲之法帖的珍视依然不减,网罗众多。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图片

    《十七帖》的高明之处在于“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”的气象,无丝毫狂怪之气,中正平和又不失变化,犹如汪洋大海,学书者任取一瓢便足以受用终身。大儒朱熹评价其“玩其笔意,从容衍裕,而气象超然,不与法缚,不求法脱,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。”唐太宗亦称赞其章法:“烟霏霹结,状若断还连;凤翥龙蟠,势如斜而反直。”笔意绵绵,势力超绝。如果你也喜欢楷书,不凡点点上方纸本链接,临帖更方便!然而,《十七帖》传世仅为刻本,没有墨迹本,这对于初学者来说颇为不利。启功先生曾言,临摹刻本要有“透过刀痕见笔痕”的能力,否则容易走弯路。但即便如此,它依然是草书学习者最佳的法帖之一,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还附有译文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
Powered by 恒达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